上面是对刻意练习的简短描述,似乎很好地说明了伟大成就是如何得来的。如果你从事的是反复练习概念根深蒂固的领域,例如体育和音乐,你就会认为,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这个观点的解释是你所在的世界人人皆知的。但如果你从事的是与商业相关的活动,而这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那么你就会认为,这似乎不像是工作。

  实际上,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似乎都想有意打破刻意练习的所有原则。

  在工作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与第一个原则直接相反:它的设计并不是让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通常是毫无设计可言的。我们常常设定一个目标去满足老板的要求,然后按照这个目标行事。从许多老板的有限和短期的视角来看,这样做是完全合理的。我们被聘用不是来提高能力的,而是必须有所产出。

  关于第二个原则,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行为通常不能被多次重复。当我们面临不寻常的新挑战时,比如竞争者的新发明、顾客态度的变化等,我们常常无法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借鉴,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处理这些状况。我们就像高尔夫球手,一年的比赛可能遇到2~3次沙坑球,但我们并未练习200次。在工作中,即使我们只是做几件事情,例如与供应商谈判、管理效益等,我们亦缺乏动力做到每次都超越极限并做得再好一些。相反,刻意练习把我们推向一个即将崩溃的临界点,然后强迫自己解决问题。在商业活动中,错误的代价常常过于巨大,所以我们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安全可靠。

  反馈?在大多数企业,每年的年度绩效评估对于被考核者是可怕的,而对考核人则是一件头疼事。即使年度评估做得很好,效果也不见得显著。告诉某个人11个月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对现在并没有什么帮助。

  你可以说,这类工作和刻意练习一样,常常是高度费神和令人疲倦的,但这通常并不是精力高度集中和专注引起的,而是长时间重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结果的事情造成的。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早已厌倦,再花费额外时间去刻意练习,就会令人非常痛苦。同样,工作也是无趣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努力把自身能力推向极致所致,这是由于在现实世界里想获得任何成就都是件苦差事。

  如果这是大多数企业的运作方式,那么对于个人和机构来说,通过采取实现伟大成就的法则获得优势的机会就会很大。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详细说明如何做到。但首先,对什么是刻意练习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会对我们很有帮助。事实上,多数企业对刻意练习一无所知,最让人吃惊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原则违反直觉或很难理解。相反,一旦我们能听到对它们的正确阐述,我们就会在许多领域看到刻意练习及其效果。

  看看这个例子。在新年前夕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如何为2万名观众高调进行一场高风险的表演。一份报纸这样报道:

  因为他一直是喜剧界的泰斗,所以人们很容易认为他与生俱来的天分总能轻易让大家笑个不停。就像泰格·伍兹、比尔·克林顿或汤姆·布雷迪一样,似乎他的某种基因决定了他从事现在的工作。

  这篇文章似乎要宣扬典型的天赋论,但事实上此文观点完全相反。下面是这篇文章对克里斯·洛克如何准备这场表演的一些特别说明:

  当笑声像浪潮那样横扫全场的时候,最不感到吃惊的人就是洛克先生。在几个月里,他将其在新泽西、纽约、佛罗里达和拉斯韦加斯俱乐部里的表演编织在一起。他一分钟一分钟地积累这两个小时的素材,从一点点元素中选出最让人笑破肚皮的包袱……

  对于他来说,在新泽西州新伯伦瑞克的重音工厂(Stress Factory)做的18场热身秀,比他获得三个艾美奖的演出更重要。

  “他知道,因为他是克里斯·洛克,观众会给他第一个笑脸,”重音工厂的老板维尼·布兰德说,“但他一来到这里,就在那些材料上下功夫,反反复复地删除和修正,直到最后,他拿出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表演。无论他有多高的名望,他仍然渴望自己能作为一个伟大的喜剧表演家站在观众面前。”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刻意练习的所有要素。洛克设计这些俱乐部表演,纯粹是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层楼,因为他的水平已经很高,他有足够资格设计自己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的反复练习尤其令人惊讶,如一次又一次地出场露面、反复地整理素材。在洛克的职业中,获得反馈非常容易,观众的反应应该是迅速、持续、坦率的大笑。显然,洛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全情投入,这个过程不是那么有趣,而且新素材经常无法产生效果。但洛克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文章里说的:“如果他不是目前在世的最有趣的人,那么另一个家伙的隐身术就做得太好了。”

  有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例子对说明刻意练习的意义很有帮助,它非常清晰地强调了这些原则。这就是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

  匈牙利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a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伟大人物是后天培养的而非天生”的观点。他的研究让他确信,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在早年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专注工作,最终他们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他相信自己完全理解了这个过程,而自己完全能够亲身去实践它。他写了一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此书译名为《造就天才!》),并公开寻找愿意和他结婚生子的女士,以便能协助他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找到了这样一位女士,来自乌克兰说匈牙利语的教师克拉拉。

  拉斯洛和克拉拉很快有了一个女儿苏珊,他们在苏珊4岁的时候开始了这项实验。至于拉斯洛为何决定让苏珊成为一名国际象棋棋手,原因不详。一个说法是,国际象棋学习进度比较明显且易于测定;另一说法则是,流行观点认为国际象棋是男性的天下,女性无法在高水平上与男性竞争。所以这就成为拉斯洛证明其观点的理想领域。

  拉斯洛和克拉拉全心教苏珊下国际象棋,当他们另外两个女儿索菲亚和朱迪特出生后,她们也被放进这个计划中。三个女儿全部在家接受教育,父母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这项研究。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国际象棋。这个家庭堆积了1万本国际象棋书籍,就像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庞大的老式文件检索系统,他们通过索引卡将先前的比赛和潜在对手分类。三姐妹也学习其他科目,匈牙利政府坚持要她们通过全部的学校常规考试,她们也会说几种语言。但下棋是最主要的事情,她们每天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

  结果是:苏珊17岁时就具备了参加男子世界冠军赛的资格水平,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没有允许她参赛。当苏珊19岁、索菲亚14岁、朱迪特12岁时,她们组队参加了女子奥林匹克国际象棋赛并打败了苏联队,赢得了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胜利而成为国家英雄。苏珊21岁时成为获得国际象棋大师称号的第一个女性,这是国际象棋的最高称号;不久之后,15岁的朱迪特也成为国际象棋大师,而她则是包括男女在内、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人,比鲍比·菲舍尔之前的纪录早了几个月。到本书写作时,朱迪特仍然是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排名第一,而且多年来,她在所有棋手的排名中一直排在前十位。

  波尔加的故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通过姐妹们取得的和没取得的成就,详述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当然,她们的巨大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她们父亲的观点。没有理由说,拉斯洛和克拉拉把天生的国际象棋能力遗传给了女儿们:拉斯洛仅仅是一个平常的棋手,克拉拉则完全没有下棋能力。这些孩子的成功只能归因于她们多年的高强度训练,而这在每一个方面都与刻意练习相吻合。

  同时,女儿们并没有取得相同水平的成就,她们也没有一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世界冠军。而这些事实也是和刻意练习的原则一致的。老二索菲亚并没有达到她两个姐妹的高度,尽管她排名世界第六位,其他人似乎一致认为她的成就最小。一篇关于三姐妹的长篇文章引用了国际象棋冠军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的话说,索菲亚“下棋干净利落,攻势像敲钉子一样凌利,但她并不像姐姐妹妹一样努力”。苏珊说索菲亚“很懒惰”,甚至索菲亚自己也承认,“我比朱迪特更容易放弃,我从不像她那样刻苦练习”。同样,每个人都认同,达到最高成就的朱迪特是练习最刻苦的。合理的解释是,当朱迪特出生后,拉斯洛也完善了他的训练设计方法。

  至于三姐妹没有一个成为世界冠军,我们不得不正视,要取得这样一个巅峰成就不是容易的事。20多岁时,这三姐妹就都决定,她们的生活中不只是国际象棋;而这个时候,正是未来的世界冠军还在拼命征战的时候。正如索菲亚所说的那样:“国际象棋对我来说不是太重了,而是太轻了。”她们结婚、生子、陪伴家人,慢慢地疏远了在这之前占用了她们全部时间的和国际象棋有关的事情。

  她们的成功故事使她们确信自己的父亲是正确的。苏珊说:“我父亲坚信,天赋不算什么,成功来自99%的刻苦努力。我认同他。”更具体地说,波尔加姐妹的故事阐明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当练习到非凡程度时,必会创造非凡的成就。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